close

標題: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第九篇「經政沿革」第一章〈地積制〉、第二章〈特殊之私租〉、第三章〈賦課制度〉、第四章〈倉廒〉;第十篇「農工沿革」第一章〈稻米及勸農〉、第二章〈埤圳設施〉

導讀日期:2009116日(五)                      

撰寫人:楊惠琄

心得:

 

本次讀書會(303-342)討論的主題為清代臺灣之賦課制度、倉厫與農工沿革的稻米、埤圳設施部分。賦課制度方面,作者為討論方便分為清賦以前與以後兩期。臺灣的賦課制度本身存在許多特制,劉銘傳的清賦事業使臺灣土地使用狀況稍微明朗化,雖然清丈政策最終失敗,但減四留六政策震撼了臺灣地主階級,無疑對後來日治時期土地改革有前導作用。此外,由倉厫部分的討論,得知臺灣的倉儲制度並未如中國本土發達,此與臺灣地區之特殊性及為米穀出口地有關。

    接著第十篇接續著討論臺灣的農業,稻米、勸農以及埤圳部分。臺灣稻米的種類除了原生種外,亦有漢人自中國本土帶來的。臺灣之成為米產大宗源自於官府推動的勸農政政策。值得討論的是,媽祖信仰在台灣傳說中有為民除蟲害一聞,此為媽祖信仰多元化、在地化,變成農業之神的一個表徵。埤圳設施,為了因應臺灣氣候及水文特性,而有水圳灌溉之興建。通常臺灣的水利設施建設多為當地墾戶出錢出力,並收取水租。從契約文書常見因為水圳的使用權引發的爭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NUH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