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六章              教化之實行

第一節   宣講及講善書

 

清朝政府為培養人才,且欲將教化國民的權力握於官方手上。宣講是其施行教化的唯一方法。在每月朔望之際,會固定及合鄉里群眾於特地集合處,宣讀「聖諭廣訓」全文,為使人易懂,也會以當地的土音諺語做解釋。但官方宣講的成效,除在府、廳、縣治之處以外,並不普及。故為補此一缺憾,有民間的地方紳士生童,基於「聖諭廣訓」的旨趣,用淺言方語講演,雜以佛道思想和因果報應之說,發起民間宣講(講善書)的活動,隨時予以舉行。講善書廣行於各街庄,政府也加以獎勵,且比之宣講,更為平易通俗。

第二節   記善

 

記善乃篤志耆儒紳士,或由為弘道而貢獻之團體,以有關勸善懲惡的通俗簡易文辭,刻在石頭標於路旁,或廣印傳單,多以印刷的紙片為之。會放於公眾場所中由民眾拿取,或供其瀏覽,可廣為流傳於眾庶之間。這是一種慈善事業,也是一種俾補風教的辦法。而台灣因其見地採治教的方針,故多附帶獎勵或報應等訓誡。

第三節   優老篤族

 

中國有鄉飲酒禮,主要在申尊讓傑敬之禮,而明白尊賢上齒之義。漢人入台之初,特別留意舉行此禮,似與政策(綏撫海外新附之民之必要及欲使台人遠離鬥爭而無暴亂之禍)有關。所以清皇帝常下特詔對老人、老婦進行賞賜,賜予粟帛或粟米。而「民之屢世同居和睦無間者」,還會建坊題名,以資鼓勵。如遇有篤其宗族、撫恤親係的篤行者,還會將之事蹟書寫成冊,或讓與一定之業地,以表敬意而為標榜。

第四節   敬字紙

 

中國、臺灣全國雖目不識丁者,亦概知敬惜字紙為美德,具體表現於敬字亭,所有廢棄紙張皆盡收於爐亭之內,予以焚化,甚至組成敬字會,將之當為公共事業來經營。僱有役夫,專門收集廢紙焚燒,後又蒐集其紙灰,每隔幾年,卜以佳日祭拜後放流河海,此過程極為隆重莊嚴。

拾字紙的役夫,稱作「拾字紙子」、「拾紙碎」,收集紙張的籃子外貼一紅紙書有「敬惜字紙」。其業雖悲但非賤,村裡仍認為屬清白之業,故從此業者往被稱為能之自重。

第五節   附錄 講古、演戲及歌謠

 

講古、演戲也皆能影響風教的消長。講古可使愚頑不識字者為感興之用;演戲更為台民所喜愛,不論婚喪喜慶必伴以演戲。且後伴隨著台灣特殊地方自治的發達,對於民間所發生之私案,多以「罰戲制裁」為主。演戲通俗感化大矣,有時可作為改善風教上的助力,但有時則易使人模仿劇中之情節,做出違背禮教之事,常令官方感到頭痛,厲禁後成效仍未佳。後台地演戲,更染上奢華之風,講究排場。至於歌謠的種類眾多,雖屬野卑之情調,於風教上助益甚少,但廣為流行,故有不少留意民心作興之先覺者利於歌謠做成教訓之歌謠之情事的出現。

第七章 人文之特殊發展

 

臺灣的風俗雖略與中國原籍地相同,但閩、粵二省既有習俗方言之差異,漳、泉之間,潮、惠之間亦有其差異的存在,且因相隔時間久遠和當地的土番歸化、融合,導致台灣風氣的特殊和人文的發達。

 

→風氣特殊:1.泉、漳祭祀習俗之不同

            2.信仰:紅色()、黑色(泉、粵)的偏愛

            3.歌謠的差別

            4.方言

 

→特別人文的發達:1.螟蛉子的出現

                  2.分類械鬥之風盛行

                  3.臺地之字多意造,為字書所不載。

                  4.番語地名之漢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NUH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